大妹说的赵婶子,是村头张大伟家的媳妇,她叫赵春华,李诗意能记住她的名字,是因为她男人的桃色新闻。
张大伟是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平时张大伟就在县里钢铁厂上班。
因为单位房源紧张,张大伟没有分到房子,只能住厂里的单身宿舍。
而且赵春华的粮食关系也在大队里,所以赵春华只能带着孩子呆在农村,张大伟周末或者节假日才会来一次。
可即使两地分居,夫妻也没有办法,只因在这个时代,工人算是顶顶好的职业了。
相较于每天在田地间辛苦劳作挣工分,当工人明显要好多了。
许多福利都能拿到,甚至钢铁厂这种大厂,分到工业用具的机会也多,赵春华家里上至铁锅下至洗脸盆,应有尽有。
所以即使夫妻俩两地分居,还是有很多女人暗暗羡慕赵春华。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下岗潮也随之降临。
张大伟也是下岗的一员。
不过,张大伟也算是有点头脑。下岗之后,抓住了机会奔赴南方淘金。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舍得吃苦的性子,张大伟慢慢地累积起了一点财富,后面更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由于长期在外奔波忙碌,他与妻子赵春华相聚的时间变得屈指可数,夫妻俩的感情也因此日渐冷淡。
在不知不觉间,张大伟迷失在了外面花花世界之中,与外面的一个女人纠缠不清。
这个女人不仅毫无廉耻之心,甚至还嚣张跋扈地跑到他们家中,当着赵春华的面冷嘲热讽,讥讽她年老色衰。
还公然叫嚷着要她跟张大伟离婚,这事闹的全生产队都沸沸扬扬。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羞辱,赵春华都不肯轻易让步。
毕竟在她看来,自己一个人在家努力带大两个儿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眼看着要享福了,反而让别的女人来截胡?
可谁知,时间一长,张大伟夹在两边左右不是人,左右逢源让他逐渐对这种生活充满厌烦。
回到家里便大发雷霆,将在外面受的怨气全都撒在赵春华身上。
更有时候,当情绪失控时,他竟然会对赵春华拳脚相加,毫不留情。
所幸的是,赵春华的两个儿子都长大了。
从小到大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兄弟俩,对母亲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他们实在无法忍受父亲这般薄情寡义,都鼓励母亲结束这段不堪的婚姻。
最终,赵春华下定决心与张大伟离婚,两个儿子也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母亲一同生活。
由于两个儿子都坚决不跟自己生活,张大伟翻脸无情,后来甚至连抚养费都不再给赵春华。
没有了收入,又要养活两个儿子,赵春华只好在镇上开设一家裁缝铺子。
每天起早贪黑,靠着一针一线的缝缝补补,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慢慢抚养成人。
值得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儿子都非常争气,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他们先后成功考入理想的大学。
大儿子进入了行政机关工作,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
就在叶秋重生以前,大儿子赵志宇已然官至省委副书记,一时赵家风光无限。
然而,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但终究还是降临在了张大伟身上。
原来,那个小三后来也生下一个儿子。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不幸患了白血病。
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治疗急需找到合适的骨髓进行配型。可是,经过多次尝试和配对,始终未能找到匹配成功的骨髓。
走投无路之下,张大伟终于想起了被自己狠心抛弃的那两个儿子。
于是,他厚着脸皮带着小三一同来到赵春华面前,涕泪横流地苦苦哀求,希望赵春华能够说服两个儿子前去做骨髓配型。
而此时的一家三口,对张大伟当年的所作所为仍然耿耿于怀,甚至连面都不见他的。
这件事很快便在整个县城传得沸沸扬扬,众人纷纷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来看待。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感叹天道好轮回,报应不爽。
“行,那咱就去赵婶子家。”
李诗意悠悠地从上辈子的回忆中逐渐清醒过来。
她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找赵春华帮忙做衣服。
她走进厨房,拿起一个大碗,盛满了满满一大碗大米。
接着,她又仔细地将之前买的布料整理好,一切准备就绪后,唤来家中那三个孩子,一行人兴高采烈地朝着赵春华家走去。
赵春华家距离她们家并不算太远,一路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丝丝凉爽与惬意。
不一会儿功夫,他们便来到了赵春华家门前。
只见赵春华家也是当时那个年代极具特色的泥瓦房,虽然看上去有些陈旧,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房屋外面有一块宽敞的青石板院坝,围绕着院坝四周的,是一圈错落有致地竹篱笆。
正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