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
(一)灵枢第70章 寒热 第七十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癧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歧伯曰: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瘻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二)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那些在颈部和腋窝出现的寒热性的瘰疬,都是什么气导致的呢?”岐伯说:“这都是鼠瘘的寒热毒气,停留在经脉中而没有散去。”
黄帝又问:“那怎么去除它呢?”岐伯说:“鼠瘘的根本,都在于脏腑,它的末端向上出现在颈腋之间,那些浮在经脉中,还没有深入附着在肌肉上,而在外面形成脓血的,比较容易去除。”
黄帝再问:“那具体怎么去除呢?”岐伯说:“要顺着它的根本引出它的末端,可以使它衰减去除,并且断绝它的寒热。仔细审察它的经脉路径给予治疗,慢慢地进针和出针来去除它,那些小如麦粒的,针刺一次就可知效,针刺三次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那怎么判断它的生死呢?”岐伯说:“反转病人的眼睛观察,如果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穿瞳子,见到一条赤脉,一年后会死;见到一条半赤脉,一年半后会死;见到两条赤脉,两年后会死;见到两条半赤脉,两年半后会死;见到三条赤脉,三年后会死。如果见到赤脉没有向下贯穿瞳子,就还可以治疗。”
(三)《灵枢·第 70 章“寒热”》主要内容如下:
1. 梗概:
病症表现与病因探讨:黄帝询问岐伯,发冷、发热的瘰疬病多发生在颈部和腋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岐伯回答这是鼠瘘病的寒热毒气稽留在经脉,不能消除的结果。鼠瘘病的根源在内脏,但症状表现在颈腋之间。
治疗方法:对于这种病症,如果毒气只是浅浮在脉中,还没有深入肌肉腐化为脓血,相对容易治疗。治疗时应从致病的根源着手,扶助正气,使外在的瘰疬毒邪消散,从而消除发冷发热的症状。要察明发病的脏腑经脉,以便循经取穴行针治疗,进针出针需缓慢,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果瘰疬初起,形小如麦粒,针刺一次就能见到效果,三次就可以痊愈。
预后诊断:还介绍了如何判断瘰疬病患者的生死。通过翻开患者的眼睑观察,若眼中有红色的脉络上下贯通瞳子,是病情恶化的征兆。出现一条红色脉络的,死期在一年之内;出现一条半,死期为一年半之内;出现两条,死期为两年之内;出现两条半,死期为两年半;出现三条,死期为三年。若只有红色脉络而没有贯通瞳子,尚能够治疗。
2. 主题:该篇的主题是探讨瘰疬这种寒热病症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判断,强调了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和准确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医早期对于疾病的观察、分析和应对策略。
3. 经典诗句(该篇章为古文论述,并非以诗句形式呈现,以下是按照你的要求转化为类似诗句的表述):
“颈腋寒热瘰疬生,鼠瘘毒气脉中存”:这一句概括了病症的发生部位(颈腋)和病因(鼠瘘寒热毒气留于脉)。
“本在脏兮末颈腋,浮脉未腐易可医”:体现了病症的根源与外在表现,以及病情较轻时相对容易治疗的特点。
“赤脉贯瞳生死判,未贯瞳子尚可安”:描述了通过观察眼中赤脉来判断病情的生死预后,赤脉未贯穿瞳子则还有治疗的希望。
二、古文解析:
一、七律诗赞《灵枢第 70 章“寒热”的周易哲学解析——探寻人体奥秘与生命玄机》
(一)《赞〈灵枢·寒热〉周易解析》
灵枢寒热蕴深玄,周易哲思探秘源。
阴阳失衡疾始现,根源彻悟治方全。
赤脉判病知生死,平衡和谐保康安。
奥秘玄机皆洞晓,医学哲道共相研。
诠释:
诗的首联“灵枢寒热蕴深玄,周易哲思探秘源”,指出《灵枢》第 70 章“寒热”中蕴含着深刻而玄妙的道理,而用周易哲学来解析则是在探索人体奥秘和生命玄机的根源。
颔联“阴阳失衡疾始现,根源彻悟治方全”,说明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只有深刻领悟其根源,才能找到全面的治疗方法。
颈联“赤脉判病知生死,平衡和谐保康安”,提到通过观察赤脉可以判断病情的生死,而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才能确保健康与安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