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
(一)灵枢第67章 行针 第六十七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馀,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二)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闻了九针的理论,并且将其应用于百姓身上,但百姓的血气,各自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是精神活动而气先于针而行;有的是气与针同时相遇;有的是针已拔出,气才独自运行;有的是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有的是刚发针就出现气逆;有的是多次针刺后病情反而加重。这六种情况,各自有着不同的形态,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重阳之人,其精神容易激动,其气也容易运行。黄帝问:什么是重阳之人呢?岐伯说:重阳之人,身体高大,言语快捷,抬脚很高,心肺的脏气有余,阳气滑利而亢盛,所以精神活动而气先于针而行。
黄帝又问:重阳之人而精神不先于针而行的,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种人也有阴气较多的情况。黄帝问:怎么知道他阴气较多呢?岐伯说:阳气多的人,多喜悦;阴气多的人,多愤怒,容易发怒的人,容易缓解,所以说阴气较多。他们阴阳离合困难,所以其精神不能先于针而行。
黄帝问:气与针同时相遇,是怎么回事呢?岐伯说:阴阳调和,血气润泽滑利,所以针一进入而气就出来,快速而相遇。
黄帝问:针已拔出而气独自运行的,是什么气使其这样呢?岐伯说:这种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下沉而阳气上浮隐藏在内,所以针已拔出,气才随后跟出,所以独自运行。
黄帝问: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种人阴气多而阳气少,其气下沉而运行困难,所以要经过多次针刺才产生感觉。
黄帝问:针一进入就出现气逆的,是什么气使其这样呢?岐伯说:气逆以及多次针刺后病情反而加重的,不是阴阳之气的浮沉之势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医术不精造成的,是医生的失误,他们的形气并没有过错。
(三)《灵枢·行针第六十七章》主要探讨了针刺操作中患者不同的反应及其背后的原因,强调了因人而异进行针刺治疗的重要性。:
1. 梗概:
提出现象:黄帝向岐伯询问,他将从夫子那里学到的九针之术用于百姓,但百姓的血气各不相同,在针刺时出现了六种不同的反应,包括“神动而气先针行”“气与针相逢”“针已出,气独行”“数刺乃知”“发针而气逆”“数刺病益剧”。这六种情况表现各异,黄帝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
解释原因:岐伯针对这六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解释。
对于“神动而气先针行”,是因为重阳之人,其心肺脏气有余,阳气充盛滑利而易发越激扬,所以神情易激动,对针刺反应强烈;但若重阳之人神不先行,则是因为其阳中有阴,阴阳离合困难,神气不易激动。
“气与针相逢”是因为人的阴阳均衡协调,气血濡润和畅,所以进针后很快出现得气的反应。
“针已出,气独行”是因为多阴少阳之人,阴偏盛则沉潜敛藏占优势,针刺时反应迟缓,出针后阳气随针上浮才出现反应。
“数刺乃知”也是因为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机沉潜至深,对针刺极不敏感,所以需要多次针刺才会有感觉。
“针入而气逆”以及“数刺病益剧”,并非患者体质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浮沉降所致,而是医生技术不高明、治疗失误造成的。
2. 主题:该篇的主题是讨论针刺过程中患者的不同反应以及这些反应与人体阴阳气血的关系,强调医生在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治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