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猫贪余温>其他类型>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第11章 经别 第十一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经别 第十一(1 / 1)

一、灵枢第11章 经别 第十一

古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z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二、白话文:

人体内有十二经脉,还有与十二经脉相别行的经别。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别行的经脉进入肛门内,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别行经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浅出项部,脉气仍会合于足太阳本经。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阴毛中,同足厥阴肝经相联系,向上散布联络肝脏,通过心脏贯穿膈肌,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散布于头部,向下在耳后会合于完骨下方。

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在大腿前面的循行部位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腑,散布联络脾脏,向上通到心脏,沿着食管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回过来联系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联络到脾脏,然后浅出浅出于舌根,散布在舌下。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分出,绕过足跟,向上至腘窝内侧,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向上行至肾脏,在十四椎处向外浅出体表,散布于腹部、胸部,最后会合于足少阴本经。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分出后,经过足背上,上行至睾丸,联络于精索。

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分出后,进入腋窝,行向心脏,散布于心脏内。

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分出后,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焦,散布于胸中。

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分出后,进入锁骨上窝,上行至面颊,散布于牙齿根部,回过来联系口唇旁。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分出后,进入腋下,浅出体表后行向心脏,散布于心脏内。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分出后,浅出体表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沿着食管,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别相联系。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分出后,进入胸腔,浅出体表后散布于胸中,散布联络于三焦。

这些经别的循行,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够更广泛地分布和交流,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经别第十一〉解析》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灵枢》中,第十一章“经别”揭示了人体经脉别行的奥秘,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玄妙与智慧。

周易哲学以阴阳为基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与和谐。在“经别”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与相互转化。十二经脉如阴阳的两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而经别则是阴阳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使气血得以在不同层面和方向上流通,维持着人体的整体平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