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第50章 刺要论
(一)古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歧伯对曰:病有浮沈,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二)白话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讲讲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浮沉之分,针刺有深浅之别,都要各合于常理,不能超过应遵循的法则。如果超过了法则,就会损伤内脏;如果达不到法则要求,就会在体表产生壅滞,使邪气随之而入。如果针刺深浅不当,反而会成为大害,使五脏受到扰动,进而引发大病。
所以说,疾病有的发生在毫毛腠理,有的发生在皮肤,有的发生在肌肉,有的发生在脉,有的发生在筋,有的发生在骨,有的发生在髓。因此,针刺毫毛腠理时,不要损伤皮肤,皮肤受伤就会使肺气内动,肺气内动在秋天就会患温疟病,出现寒冷战栗的症状;针刺皮肤时,不要损伤肌肉,肌肉受伤就会使脾气内动,脾气内动在七十二天四季之月,就会患腹胀、烦闷、不思饮食的病;针刺肌肉时,不要损伤脉,脉受伤就会使心气内动,心气内动在夏天就会患心痛病;针刺脉时,不要损伤筋,筋受伤就会使肝气内动,肝气内动在春天就会患热病而筋脉弛缓;针刺筋时,不要损伤骨,骨受伤就会使肾气内动,肾气内动在冬天就会患腹胀、腰痛病;针刺骨时,不要损伤髓,髓受伤就会使髓液消减,小腿酸软无力,身体倦怠而不能正常活动。
二、《以周易哲学解析〈素问·刺要论〉——探寻疾病与针刺的阴阳平衡之道》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素问·刺要论》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揭示了针刺的奥秘与疾病的微妙关系。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论述时,更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一步揭示疾病与针刺背后的阴阳平衡之理。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可以看作是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
从“病有浮沈”这一点来看,疾病就如同阴阳的变化一样,有其起伏和轻重之分。浮病多表现在体表,如皮肤、毫毛腠理等,这些地方属于阳位;而沈病则深入体内,如肌肉、筋、骨、髓等,这些部位属于阴位。这种疾病的浮沉之分,正体现了阴阳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而“刺有浅深”则反映了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位置来调整刺入的深度。浅刺对应于阳位,深刺则对应于阴位。这一过程,就是通过调整针刺的深度来恢复阴阳的平衡,使阴阳重新达到和谐的状态。
“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的“道”不谋而合。只有遵循正确的法则,才能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否则就会“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过度的治疗会损伤内脏,这就如同打破了阴阳的平衡,使阳气或阴气过盛,从而导致身体的损伤;而治疗不足则会导致邪气在体表壅滞,无法彻底消除疾病,同样会影响阴阳的平衡。
当我们进一步分析“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时,可以看到疾病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也反映了阴阳在人体不同层次的体现。毫毛腠理属于阳之表,皮肤次之,肌肉又次之,脉、筋、骨、髓则逐渐深入体内,属于阴之里。这就如同从阳到阴的一个渐进过程,体现了阴阳的层次性和相互渗透。
在针刺这些不同部位时,需要根据其阴阳属性来进行操作。例如,针刺毫毛腠理时,要注意不要损伤皮肤,因为皮肤属于阳位,如果皮肤受伤,就会导致肺气内动。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季相应,所以肺气内动在秋天就会引发温疟病,患者会出现寒冷战栗的症状。这就是由于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疾病表现。
同样,针刺皮肤时不要损伤肌肉,肌肉受伤会使脾气内动。脾在五行中属土,与四季之月相应,所以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腹胀、烦闷、不思饮食等病症。这是因为脾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针刺肌肉时不要损伤脉,脉受伤会使心气内动。心在五行中属火,与夏季相应,所以在夏天就会出现心痛病。这是因为心气受到了损伤,无法正常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出现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