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猫贪余温>其他类型>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第394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4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1 / 2)

雒阳城。

回到雒阳城的刘隅,有些繁忙。

他花了整整十天,把之前有用的内容整理成册。

这期间,他一直在和诸葛亮交谈,越深入越觉得诸葛亮天赋异禀。

如今有些问题还没有看透,完全是受限于年轻和阅历。

可这两项能力是随着年龄和时间慢慢会增长的。

诸葛亮同样对刘隅敬佩不已,当初刘隅在雒阳时,刘皇叔才高八斗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天下。

后来水镜先生南下荆州时,也曾说起过刘皇叔。

水镜先生对于刘皇叔赞誉有加,虚怀若谷,智谋深远,才华横溢,天纵奇才。

他认为像刘皇叔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

水镜先生最后还下出结论,能中兴汉室者,必是此人。

当日诸葛亮听到这些内容时,还隐隐觉得水镜先生有些夸大。

直到这些时日,和刘皇叔朝夕相处,诸葛亮才真切的被刘隅的才华所吸引。

刘皇叔所说的很多观点,很多见识,诸葛亮甚至连听都没有听到过。

这让年少的诸葛亮有一丝挫败感,但一想到此人是刘皇叔,他心中的挫败感,水瞬间消失不见。

认知学识不如刘皇叔,似乎也不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吧。谁叫他是刘皇叔啊。

郭嘉这一段非常兴奋,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他一直在找诸葛亮。

在历史上,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遗憾。

而如今这个时代这种遗憾终于被弥补了。

两个时代最惊艳的天才,一见如故,迸发出了精神的火花。

郭嘉认同刘隅的观点,等诸葛亮长大之后,这个时代没有人的能力,能凌驾在他之上。

这期间,刘备也闲暇时,也常来到这里,听几人谈论。

刘备年少时,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就是不喜欢读书。

后来虽然拜在大儒卢植的名下,但也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这也不奇怪,这个时代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有名声作为基础。

比如忠,比如孝。刘备拜在卢植名下,就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为了拉卢植这个虎皮为自己做大旗,至于学问,恐怕双方谁都不会在意。

此时的刘备就有些吃亏,几人谈论学问时,刘备有些似懂非懂,一言不发。

虽然有些不明白几人说的什么,刘备还是非常平静,脸上并没有任何不适和尴尬。

这些仪表,落在几人眼中,都暗自赞叹。

刚踏入仕途的刘备也是一个急性子,在安喜县县尉的位置上,督邮对刘备无礼,刘备一怒之下,鞭打督邮,打了二百多鞭,才带着关羽、张飞骑马离去。

后来历经沉浮,经历社会拷打的刘备,也逐渐收起了他高傲的性格,变成了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政治家。

这个转换过程很奇怪,奇怪有些让史书都有点自相矛盾。

几人的话题,转换的很快,此时已经开始谈论城池的治理。

听到这个内容,刘备瞬间来了精神。

从理政的经验上来说,刘备的经验十分丰富。

当初在平原县时,刘备就将一个百里小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

如今在雒阳城执政这段时间,更是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恢复了平静,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刘备饮了一杯茶,缓缓说道:“为政之道,我有一些浅见,与诸位探讨。”

“玄德公请讲。”诸葛亮接口道。

刘备清了清嗓子,慢慢说道:

“为政之道,在于安静,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为而无不为,汉室衰微,百姓离乱,想要快速速发展,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

刘备说的很简单,刘隅听得连连点头。

这么多年的历史,刘隅早就明白了一个真理。

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为政者不孽民,不折腾,人民群众就会迸发住强大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盛世,也有人说是唯一的盛世,就是无为而治。

刘备的话,让几人非常赞同。

诸葛亮率先说道:“玄德公深谙为政之道,失敬失敬。”

刘备笑道:“孔明谬赞了,为政之道,千变万化,我也仅仅为略懂一些皮毛罢了。可谈不上精通。”

“兄长,此地又没有外人,你就不必谦让了,雒阳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中,若没有你倾心治理,哪里还有如今的境地?

雒阳人口众多,日渐繁盛,雒阳四周荒芜土地已经全部开垦,当初被董卓焚烧的雒阳城,也逐渐恢复过来,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雒阳城的繁盛就会更进一步。”

当初董卓西逃长安时,一把火把雒阳城付之一炬,当初的情况刘隅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残垣断壁,青烟滚滚,积尸铺路,毫无生机。曾经最繁华的雒阳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颜色。

每当回想起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岁月,刘隅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痛楚与惋惜之情。

那颗立志复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