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猫贪余温>其他类型>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二百零八章 历史上的清君侧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零八章 历史上的清君侧(1 / 3)

首先就是齐国公邱福,出生于1343年,号称靖难功臣第一。不过朱棣亲点的靖难功臣第一其实有三位,分别是邱福、姚广孝和张玉。

但邱福相比后两位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并不出彩,由于其资历最深,因而在论功行赏时排在第一位。邱福早年在燕王府打工,是燕山三护卫之一的燕山中卫千户。

按照明初制度,亲王可以统领三支护卫军看家护院,人数少则3000多则,这是朱棣造反的核心力量。

邱福在靖难前就已是三护卫的长官之一,在靖难之役时更是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论功行赏时受封齐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

从中级军官一跃成为明朝的顶级勋贵。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409年,朱棣派齐国公邱福讨伐鞑靼,邱福轻敌冒进,全军覆没,朱棣大怒,追夺爵位,全家流放海南。

第二位陈国公朱能,出生于1370年。在靖难之役开始时,他已经是燕山中尉副千户,因为他的父亲朱亮跟随朱元璋起兵,成为燕王府的护卫军官,在父亲死后就能继承父亲的军职。

年纪轻轻就可以和老资格的邱福平起平坐,除了根正苗红之外,朱能的作战也非常勇猛,曾经带着几十号人冲垮了耿炳文的数千大军。

在靖难之役进行到最后关头时,燕军疲惫不堪,众将士都想撤军休整,只有朱能劝朱棣不要放弃,让朱棣坚定信心。最终等到了朱高煦的援军到来。

朱棣登基后封朱能为陈国公。4年后,朱能奉命出征安南,行军至广西时病逝,年仅36岁。

第三位是追封荣国公张玉,出生于1343年,河南人。

本是元朝枢密院之裔,1385年,张玉带着儿子张辅投奔明朝,曾随蓝玉出征捕鱼儿海,后来被调任到燕王朱棣府上,成为燕王的心腹大将。

英军教士称张玉善谋,朱能善战。靖难之役开始后,张玉作战骁勇,屡立战功,在白沟河之战中大败李景隆。

然而正当燕军士气高昂时,朱棣却在济南受挫,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盛庸围困,张玉为了掩护朱棣撤退而战死,终年58岁。

朱棣非常哀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登基之后追封为荣国公。张玉之子张辅则被封为新城侯。

张辅在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陈国公朱能病逝之后,他接过兵权继续出征安南,为明朝吞并安南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被封为英国公,子孙世袭。

第四位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法号道衍,本是医家子弟,少年时出家为僧,跟随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对兵法韬略颇有研究。

袁珙曾惊叹道,你这人长得像壁虎一样,以后一定是刘秉忠这样的人。姚广孝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的志向就是要向刘秉忠那样辅佐明主,做出一番大事业。

虽然当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并起,但是没有人对道衍买账。在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道衍作为通儒僧人参加考试,但是没有被重视。

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给儿子们挑选高僧为马皇后祈福,道衍一眼就被燕王朱棣看中,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李景隆大清见此人谈吐不凡,就将他带回王府。可以说整个靖难之役都离不开道衍的鼓动,但是除了鼓动朱棣造反之外,道衍还是朱棣的军师和定心丸。

在朱棣外出征战时,道衍为后方保证燕军后勤供应。在朱棣苦于被济南城阻挡时,道衍出奇谋让朱棣绕过济南,直击南京。

朱棣登基后分封功臣,但是道衍仅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后晋封为太子少师,教导皇太孙朱瞻基,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而且本人也非常恭谨,拒绝朱棣赏赐的府邸宫女,平时仍居住在寺庙,穿着僧衣。公元1418年,道衍病逝,终年83岁,追封荣国公。

最后一位就是追封定国公徐增寿。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靖难之役,而且死在朱棣登基之前,但是他的后人却成为靖难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受封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而徐增寿就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徐增寿作为幼子只能挂一个闲职。

不过徐增寿和姐夫朱棣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在建文帝怀疑朱棣会不会造反时,徐增寿向建文帝打保票,姐夫绝对不会造反。但是没过多久,朱棣就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作为朱棣的姻亲,徐家兄弟建文帝信任,贵族为表忠心,与姐夫划清界限,还多次自请率兵阻击燕军。可徐增寿却一直暗中替朱棣传递消息,通风报信。

在靖难之役进行到最后关头时,徐增寿被建文帝抓了个现行,打入天牢。此时燕军即将兵临南京城下,只要燕军进城,那么徐增寿就是朱棣的从容功臣。

然而建文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为了泄愤,建文帝将徐增寿亲手杀死,随后在皇宫点燃熊熊大火,从此消失了踪迹。朱棣登基后,囚禁了大舅子徐辉祖,追封小舅子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世袭。

徐皇后担心徐景昌年纪太小,骤然受封国公,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