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7章 饺子蘸醋(1 / 3)

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教授来到办公室,便看到昨天收到的信件,全都堆在了桌子上。

“想起来了,清大的顾校长说,让我看一篇论文!要不是看到这堆信件,恐怕都忘了这茬事了!”

施教授赶紧走到桌子前,在众多的信件中,找到了那封来自中国的信件。

“论文作者又是那个张伟?是有关核苷修饰的后续研究么?这么快就有后续成果了么?还真够快的呢!不愧是年轻人,干劲足啊!搞起科研来没日没夜的,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拼出成果。”

施教授心中感叹了一句,然后开始看起了论文内容。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不是核苷修饰?DNA核酸内切酶?这跟基因编辑有关吧?适应性细菌免疫?可编程双RNA引导?这是什么?跟基因编辑有关系么?为什么这两个东西会凑在一起?”

施教授顿时一脸的迷茫,望着这個标题有些摸不到头脑。

2005年所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是锌指核酸酶技术,正在研发的则是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这两者都跟论文的标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普通学者的话,看到这个标题,第一时间想不到是基因编辑技术,但施教授的水平,他马上就联想到这篇论文与基因编辑技术有关。

可偏偏又出现了适应性细菌免疫和可编程双RNA引导这个两个与基因编辑完全无关的东西,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后,施教授也是一脸懵圈。

随后他开始看论文的引言,短短二百多单词,施教授很快就看完了。

“利用细菌的CRISPR免疫系统来做基因编辑?怎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想法?这思维也太有跨越性了吧!”

施教授仔细思考片刻,发觉这个想法还真的具有可行性!

搞科研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但绝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天方夜谭,都是无法实现的。真正具有可行性的,怕是连百分之十都没有。

“听说这个张伟才二十岁呢,竟然能有这么超脱的思维能力,下次回国的时候,我一定要亲眼见见他。”

施教授继续看论文正文,随着内容的深入,他的表情也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而当他看完整篇论文后,表情已经完全变得呆滞,内心更是久久无法平复。

“真的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而且这种新技术在原理上,与之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完全不同!”施教授倒吸一口冷气。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步步累加而来的,很多新的技术,都是在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升效能,最终才形成了新的技术。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芯片制造,从微型管时代,到晶体管时代,再到集成电路时代,直到现如今的超大集成电路时代,说白了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管的提升和改进,一点点挤牙膏挤出来的。

如果没有前面的技术积累,一开始就要做几纳米的芯片,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他科学领域大概也都是遵循着这种发展规律。

就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当时广泛使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以及正在研究的转录激活样效应核酸酶技术,两者的原理都是利用一种叫Fok1核酸内切酶的东西对基因片段进行切割,区别只是该如何诱导这种Fok1核酸内切酶。

可以说没有前者的理论基础,就没有后者的技术研发。

但基因剪刀技术就完全不同了,这种技术不是利用Fok1核酸内切酶进行切割,而是利用Cas9蛋白进行基因片段的切割。

这在原理上是完全你不同的两种技术,就算没有锌指核酸酶技术,也不耽误基因剪刀的诞生。

这大概就像是油车与电车的区别。虽然油车和电车都是车,都是四个轱辘拉着人到处跑,但两者的工作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的科学家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就像是研发油车,琢磨着该如何去提高发动机性能,如何去省油,如何去提高操控性,如何去调校底盘等等,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将油车三大件搞好,买车的人也都是冲着三大件去的。

而基因剪刀技术,就像是新能源的电车,我不搞什么三大件,我研发的是电池性能,研发的是智能系统。电池要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快速的充电,更好的安全性,智能系统也要向着无人驾驶方向去发展。

油车和电车虽然都是车,但两者的研发方向完全不同,可以说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赛道。

基因剪刀技术也是如此,是换了一条新的赛道。

施教授这种资深的分子生物学者,当然知道诞生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意味着什么。在短暂的震撼过后,他又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个CRISPR-Cas9的确是一种新技术,但跟旧的技术相比,谁会更有优势呢?能不能取代原有的旧技术呢?”

施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当时广泛使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然后开始跟基因剪刀对比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