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句容打造为大明最先进的纺中心?
刘伯钦、赵斗北看着顾正臣,嘴角不自然地笑了笑,就连书吏林山、户房骆韶等人,也不禁纷纷摇头。
郭六、沈山等人更是笑出声来,嘲笑顾正臣的不自量力。
贺奉、周信、冯重等人听闻此话,一个个郁闷不已。
县太爷啊,你知不知道情况,大明现在最先进的纺中心是松江府,那里的百姓六分、四分稻,正是凭借着纺,松江府才抗住了朝廷年年重税。
句容不过一县,如何能与一府相争?
顾正臣将众人神情收入眼中,背负双手,目光笃定。
对于句容发展纺产业,顾正臣自然是做过调查与分析。
虽说句容本地产量有限,可句容的交通条件并不算差。
秦淮河源头有东、南二源,南源头是溧水城的东庐山,而东源头,则是句容城北的宝华山!
顾正臣问过周茂、骆韶等人,句容境内的秦淮河又称句容河,是句容主干河道,自赤山湖向西,经杜桂、湖熟等镇通往金陵,水道通畅。
有水路直通金陵只是句容优势之一,这里向北距离长江岸边,只有六十余里,至镇江七十余里,赶马车算,大致一日路程。
陆运、河运都有,进点货不成问题。
当顾正臣写好给朱大郎的文书之后,刘伯钦、赵斗北的致仕文书也送到了,顾正臣看着两份言辞恳切的文书,笑着挽留:“你们二人可不能走,陈典史离开了,县衙里本就少了一得力之人,若主簿、县丞也致仕,朝廷还以为本官霸道,容不下同僚,这文书,本官可不敢批,也不敢送。”
刘伯钦擦着冷汗,近乎哀求地说:“县尊,我……”
布和粮食一样,都是硬通货。
孙娘接过茶碗,谢过之后说:“草民不好奇,县太爷所作所为,定是有道理。”
抛开技术方面,松江府纺织造,走的是家家户户,分散织造的路子,是散而多造就的强大。这种方式有其优势,不扰民,不耽误农事,但也有一个缺陷,效率不高,各类资源不集中,小家小户位于最底层,缺乏议价能力,被商人吃掉大头,发展八十年,城镇起来了,商业起来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里长各自散去。
顾正臣开始写文书,句容发展纺织产业的事必须告诉朱大郎和老朱,说明原因,好处,要不然老朱以劳民为由,不准百姓进工厂打工,事情就难办了。
说到底,这份文书就是画大饼,得益于后世吃大饼的经验,顾正臣画大饼的能力是很强的,听说老朱是个喜欢吃大饼的,相信他不会拒绝。
顾正臣做事必须考虑老朱的性格与态度,纺织业是一个恰恰朱元璋能接受的商业类型,虽然纺织业是商业,但它本身有着太重的民生属性,何况老朱对纺持支持态度。
张培激动不已,又让姚镇将另一个背包填满背好。
张培、姚镇高声答应。
松江府的繁华,是商人的繁华,不是百姓的。
张培、姚镇肃然而立,身板挺直。
顾正臣相信,只要对纺织的捍、弹、纺、织技术作一定革新,哪怕是细微的优化,只要采取后世的工厂模式,集中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源,形成规模运作,以多劳多得去激励百姓,定能让句容的纺织产业发展起来。
“标下在!”
刘伯钦、赵斗北在写致仕文书了,顾正臣要翻旧案,再不走就完了。
在朱元璋的观念里面,存在着对商人的狭隘认识,而这种狭隘被放大到了整个商业层面,他既希望商业可以带来利益,又不希望商人流动,即想打压江南富绅、豪门,不惜余力将这群人从根深蒂固的江南移至凤阳,又希望借助这群人去繁荣凤阳,为后续迁都做准备。
赵斗北苦巴着脸:“县尊,还是帮我们递上去吧,近日总感觉力不从心,时常恍惚……”
不给递。
孙娘抬手整理了下秀发,轻松地说:“草民虽不知县尊要这背包作何用,但听张衙役与县太爷所谈,应是供给卫所军队,草民岂敢懈怠。”
无论是元朝王祯著作的《农书》记载的四锭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还是明后期《天工开物》中“悬弹弓”的出现,都是纺织技术的改良成果。
顾正臣看向熟练背起背包,活动着的张培,命顾诚拿来卡扣,这些卡扣是城外匠人打造的,外面是木头,中间是一类固定铁销,卡扣安装之后,可以更好调节肩带。
夜幕来时,顾正臣回到知县宅,刚用过晚膳,就传来了敲门声。
这种既要你的钱财物资,又要立个牌坊的心理,多少有些小人,但这是真实的朱元璋,这与他小时候刻骨的经历有关,被奸商害过,所以,憎恶商人,被贪官害过,所以,屠杀贪官。
松江府之所以纺强大,说到底还是借助了黄道婆改进的纺技术,让纺效率大幅提升。
张培看着孙娘拿出了两个改良好的战术背包,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一边将旧背包里的大米等物腾换过去,一边称赞:“孙娘这手艺厉害。”
再说了,松江府的纺是厉害,可还没厉害到不可超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