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把三个年轻驸马安排去太学或武学读书,朱由检又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他曾命武学督学主事李埏整顿武学,让各地推荐有功将士进京学习。
这是他刚登极时安排的事情,算算时间,已经快三个月了。
如果李埏用心办事,各地推荐的将士,应该已经进京。
这些人是朱由检为将来战争准备的人才,也是他掌握军队的触手,必须予以重视。
所以朱由检向御马监掌印高时明道:
“整理一下宫中教场,朕过几日要用。”
“传谕武学督学主事李埏,让他带武学教授和学生,十二月二日进宫,朕要亲自检阅。”
“各地推荐的人才已经进京的,都要参加校阅。”
安排着这件事情,朱由检想起提督操江还没任命,又道:
“让在京的驸马,同时参与校阅,决定是否去武学读书。”
“如果有勋贵想参与,让他们把名字报上来。”
决定看看勋贵有几个主动的,把他们任用起来。
高时明等太监都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意的,听到这些话后,当即就认识到这是皇帝是在上午的常朝之后,再次给勋贵机会。
当今皇帝对勋贵真是看重,想要挑选些勋贵用起来。
所以,一些和朝中勋贵交好的,已经打算把这件事告诉交好的勋贵。让他们一定要参加,不要错失机会
上午的常朝上他们没有站出来,已经让皇帝失望。皇帝不可能一再给他们机会,把他们硬扶起来。
朱由检确实不打算把勋贵硬扶起来,他心中对勋贵其实是不抱多大期望的。这些人连在朝会上和文官争夺权力都不敢,怎么承担重任?
而且,勋贵作为一个家族传承的小圈子,相比基数庞大、来源广泛的文官来说,不可能源源不断地出现很多人才。
所以相对文官集团来说,勋贵集团的没落是必然的,不可能一直和文官集团抗衡下去,历朝历代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只是在大明这个速度特别快,土木堡之变加快了这种转变,以至于让文官一家独大,没有力量制约。
到了现在,五军都督府已经没有任何权力,完全沦为虚职,朱由检想扶也不知道怎么扶起来。
文官掌握的兵部,则拥有全国兵权。以至于兵部尚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和吏部尚书、大学士一样,需要五品以上官员廷推。
好在,朱由检登极之初,便通过设立常参会议,获得了直接插手兵部事务的权力。今日上午的常朝上,还把高级军职改为九卿廷推。否则他对兵权丧失的局面,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如今,他需要通过武学,加强对将领的掌控。要让中高层将领,更加忠于自己。
按照儒家伦理,天地君亲师是祭拜对象。师生大义虽然排在最末,却也不容小视。仅次于君臣大义、父子大义。
朱由检如果担任武学老师,对学生就有了师生名分,让他们能以天子门生自称。
这可比殿试出来的天子门生稳固多了,那些进士更多的是认座师,根本不认皇帝。
参考一位校长的做法,朱由检决定和武学将士定下师生名分,加强忠君教育
后世那位校长,可是凭这一招篡夺了革命军队领导权,转型为最大的军阀,掌握全国政权几十年。
朱由检作为皇帝,当然没想过当军阀。但是如果未来的形势太坏,他也只能靠将士把天下重新打下来。
所以武学是必然要加强的,朱由检要亲自去武学里当教员。
不过这件事朱由检没经验,想找个地方练练手。想到锦衣卫作为执法机构,需要专门培训。而且自己先前也想亲自打造一个卫尉署,给政务署和廷尉署做标杆。所以他向王文政下令道:
“召锦衣卫指挥入宫,处理卫尉寺事宜。”
“卫尉寺的官员,一并入宫觐见。”
这个命令传得很快,朱由检处理了一些奏疏之后,在天色暗下来之前,便见到了被召进宫的人员。
首先是锦衣卫改制进展,这件事朱由检一直在催,每次召见锦衣卫都要询问。郑士毅等人忙得不可开交,一点都不敢怠慢。
按照朱由检的吩咐,首先是在东司房侦缉总队中设立一个大队,抓捕涉案的阉党附逆人员。这件事郑士毅已经做好,把京城被定下附逆罪名的官员都抓了起来。
朱由检颇为赞许,又询问监察司的进展。锦衣卫人员同样是人人过关,监察司任务很重。
这件事是监察司提督太监王文政在主抓,锦衣卫为了讨好他,当然不敢怠慢。所以监察司的进展很顺利,如今已经在审查锦衣卫官员。王文政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向宫里的都知监监察司组建。
然后是北镇抚司转为刑狱司,锦衣卫指挥同知、西司房提督、卫尉寺卿刘侨,同时在负责这件事。他知道皇帝有意清空诏狱,把锦衣卫的形象转变。
作为文官武荫后代,刘守有当然赞同这个举动。这些日子也一直忙于这件事,汇报道:
“刑狱司各处已经组建,任职的人员全部经过审查。”
“诏狱里的人员也在审查,进行相应处理。”
“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