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猫贪余温>历史军事>崇祯重振大明> 第44章 四辅大臣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四辅大臣(1 / 2)

说起一二品官员的虚衔,众臣就没几个敢吭声了。正一品左右丞相、从一品平章政事、正二品左右丞、从二品参知政事,这四个一二品的官衔是现成的,洪武年间就用过,用来作为虚衔绝对足够,但是没人敢提。

因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太祖就裁撤中书省,并且在《皇明祖训》中留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所以和丞相搭边的官职,臣子是没人敢提议设置的,就连虚衔也不敢,唯恐被人劾奏。

眼见有些冷场,朱由检只能自己提议道:

“太祖罢免丞相后,曾经设置四辅官。”

“你们觉得重新设置四辅官做虚衔怎么样?”

内阁首辅黄立极道:

“陛下,太祖设置四辅官不久便废除了,设置殿阁大学士替代。”

“如今已有殿阁大学士,不用重复设置四辅官。”

朱由检“嗯”了一声,说道:

“朕当然知道四辅官早就被废除了,现在的殿阁大学士,就是取代的四辅官。”

“不过四辅官这个名称,朕觉得还挺不错,能不能作为一二品官员的虚衔?”

内阁大学士当然是不愿的,因为四辅官是殿阁大学士的前身,用这个名称作为一二品官员的加衔,会分散内阁权威。

但是其他臣子,对此却极为乐见,有了四辅官作加衔,他们也能自称“辅臣”了。《大明会典》中与“辅臣”有关的职务,他们也有资格担任。

礼部尚书来宗道赞同道:

“陛下,太祖设置四辅官时曾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重设四辅官做为加衔极为恰当,就是四辅官只有正三品,应该重定品级。”

话语中直接把四辅官这个名称给定下来,让大家商定品级。

然后其他尚书、侍郎纷纷发言,都默认了四辅官的名称,直接商定品级。

四位内阁大学士无奈,却又无法反对。一二品官衔中和丞相搭边的太多了,一旦自己提出的虚衔名称出现纰漏,那就是全家处死的大罪。

四辅官有太祖的谕旨在,重新设立是绝对安全的,他们提不出别的方案,自然无法反对。

此时,他们也察觉到内阁大学士和九卿地位的变化。至少在常参会议上,九卿联合起来能抗衡内阁。这让他们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对于九卿顶撞阁臣,朱由检是乐见其成的。作为一个皇帝,他可不希望内阁这个秘书机构树立起绝对权威,甚至威胁到自己这个皇帝。常参会议和四辅官的设立,都是在分散内阁职权。

不过,看着群臣针对春、夏、秋、冬四辅官应该设置为几品吵吵嚷嚷,他也觉得无趣,把这些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直接道了出来:

“春夏秋冬四时无分高低,就不用这个作为四辅官的名称了。”

“《尚书大传》说“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这四邻又称作四辅。”

“太祖以《尚书》设置三公三孤加衔,朕就以《尚书大传》设置四辅加衔,诸位觉得如何?”

群臣当然赞同,他们其实也早就想到了“左辅右弼、前疑后丞”这四辅,但是这里面“后丞”和“丞相”搭边,篡了北周皇位的杨坚又担任过大后丞和大前疑,实在有些犯忌讳。他们自己不敢提出来,只能让皇帝说。

甚至,皇帝提出来后,他们还得主动推辞,表示不敢用“前疑后丞”,礼部尚书来宗道请求道:

“大前疑是周公担任过的职位,臣等不敢承担。”

“请陛下改“前疑后丞”之名!”

朱由检从善如流,说道:

““后丞”在一些古籍中被写作“后承”,《说文解字》曰:“承,奉也,受也”,先前又确定承政司为朝廷官员加衔。”

“所以朕就取这个“承”字,设置承政大臣,承奉旨意行事,作为从二品官员加衔。”

“承政司也设置正三品承政使,作为承政大臣候选。”

“众卿觉得如何?”

群臣还能说什么,只能高呼吾皇圣明,认可了承政大臣作为从二品官员加衔。甚至一些人还想到和承政大臣连起来的承政司加衔,觉得设立承政司也是皇帝指使,这位新皇帝的心机,真是深不可测。

许多人看向来宗道,觉得这位礼部尚书在和皇帝一唱一和,早已投靠皇帝。来宗道莫名其妙背了个帽子,却又无法解释。他难道能向别人解释清楚一切都是巧合,自己从没有和皇帝私下有过联络。

朱由检当然没有这么深的心机,承政司这个名字是来宗道提议,只是恰好和承政大臣连起来而已,被他顺手设置了承政使作为候补承政大臣。即使换个名字也是同样的结果,不影响朱由检规范各级官员加衔。

此时,针对“前疑”二字,朱由检做出了改动:

““前疑”在一些古籍中被写作“前仪”,这个字和孟子讲的“义”有关,是一个好字。”

“但是仪字容易和朝仪的仪混淆,朕改为言字旁的“议”字,设置议政大臣,作为正二品官员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