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忧虑,朱由检却只能按流程把奏疏传给内阁,看看四位大学士怎么处置。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态度,他在奏疏上用御笔写了个“急”字贴上,让内阁加急办理。
然后,他向徐应元道:
“让锦衣卫派出三个调查队伍,各自单独调查陕西情况。”
“要有具体的流民、盗贼数据,以及钱粮、人口等等。”
“哪一队调查得好,朕会给哪一队重赏,让他们用心调查,结果直传御前。”
又担心这样做结果出得太慢,朱由检道:
“统计京中陕西出身、以及天启以来曾在陕西任职的官员,命他们各写一份奏疏。”
“朕要知道陕西现在到底是什么样,是不是民不聊生?”
徐应元闻言应下,朱由检实在不放心,又命他搜集陕西当前的官员名单、履历,以及卫所驻军、藩王宗室数量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见朱由检对陕西如此重视,徐应元心中惊讶。决定把交好的锦衣卫派去陕西,以便在将来得到皇帝赏识。
继续观看奏疏,朱由检又看到了山东巡抚李精白上报山东水灾,心中对大明朝如今的形势,更加忧心不已:
“陕西旱,山东涝,小冰期的气候,真是够反常的。”
“一定要想办法,适应气候变化。”
知道小冰期的漫长,朱由检对气候好转根本不抱什么期望,能够做的只有在各方面适应小冰期的变化,让人们生存下去。
“兴修水利、防治水旱,这是传统做法。以当前朝廷的状况,根本修不了多少。”
“现在是大航海时代,美洲作物也传过来了。可以把以前用不上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粮食。”
“我记得甘薯、马铃薯、玉米已经开始传入中国,要让海商和沿海官员多加搜集,尽快培育出适合中国的良种,在各地推广。”
“这件事拖延不得,要尽快办。最适合的人选,应该是写出《农政全书》的徐光启。”
想到徐光启的名字,朱由检问徐应元:
“徐光启现居何职?”
“现在在做什么?”
徐应元对这个同姓***还算有点印象,回道:
“徐光启现在落职闲住,听人说是在家乡修书。”
“落职之前,担任礼部右侍郎。”
“礼部右侍郎!”没想到徐光启官职这么高,朱由检有些惊讶,觉得有点麻烦。
如果徐光启官职不高还好说,把他恢复原职也没多少人在意。但是礼部右侍郎已经有资格担任大学士,贸然把徐光启恢复原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猜想。朝中可能会有人觉得他发出信号,想要把内阁动一动。
“虽然我有调整内阁的想法,却是在扳倒阉党后。”
“现在刚刚登极,不宜惹出风波。”
斟酌再三,朱由检向徐应元道:
“我听说徐光启和西洋人交好,在数学上有独到之处。”
“如今气候反常,需要修订历法指导农时。”
“你派人去问问徐光启,让他说说想法。”
“还有,让他把修的书献上来,朕要好好看看。”
徐应元闻言应下,知道徐光启已简在帝心。想着要如何交好对方,看看能不能引为奥援。一位有资格入阁的大臣,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
继续观看奏疏,朱由检又看到督饷、旌表烈妇等事,照例发给内阁,让内阁票拟。
不过,对于票拟,朱由检也提出自己意见:
“内阁票拟应该至少有两条,其中一条由首辅拟定或同意。”
“朕要聆听多方意见,不能偏听偏信。”
为自己加强决策权找了个理由,朱由检让徐应元写下谕令,自己御笔签押。防止他传口谕添油加醋,滥用自己名号。
然后,朱由检又觉得不能对百官太过苛刻,要让他们受到自己的恩德,为自己说好话,又吩咐道:
“百官辅佐朕登极有功,也应按例嘉奖。”
“让内阁尽快拟旨,嘉奖有关功臣。”
处理完这些,朱由检感觉身体实在疲惫,匆匆安排了其余事情后,很快沉沉睡去。
只是,他能睡下,其他人可睡不下。阉党众人在知道刘诏领兵退去后,一些人已经隐隐察觉,魏忠贤大势已去。
这种政变的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绝无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道理。否则秋后算账,就是谋逆未遂,免不了大狱里走一遭,落个身死名裂。
一些机警的人,已经开始考虑退路。向徐应元、王国泰等信王潜邸旧人打探新皇帝喜好,甚至询问侯保山。
内阁四位大学士,此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四人相视苦笑,都觉得暗藏危机。
虽然他们没参与谋逆,但是作为大学士,朝中发生这么大的事,他们一定脱不了干系。尤其是四人和阉党关系匪浅,来日阉党倒台,少不了被赶下去。
不过要说他们有多怕,却也不见得。毕竟他们确实没参与谋逆,而且在辅佐新皇登极上还有功劳。新皇帝即使再生气,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最多开革回乡,仍有“故相”待遇。
待到奏疏送来,徐应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