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猫贪余温>历史军事>秦云萧淑妃> 第65章 最狠阳谋,众臣死谏!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章 最狠阳谋,众臣死谏!(1 / 2)

王渭脸色阴沉,额头上青筋暴起! 老谋深算的他,终究没有算到今天这一步啊! 此刻心中也是万分急躁。 陛下已经彻底撕破脸,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说直白一点,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 稍有不慎,粉身碎骨。 他揉了揉太阳穴,咬牙道:“竖子,安静一些!” “你妹妹就是沉不住气,太过急躁,才出了事!” “昨天,九王爷的重要手下被抓,山中仓库被清查,露出了马脚,皇帝故意放出消息,敏儿上钩,才出了事。” “还有青鸾也被皇帝发现了,唉,真是祸不单行,九王爷已经提醒过了不要露出马脚,但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啊!” 王明硬朗的脸上浮现一丝怒气,捏拳道:“父亲,难道咱们就坐以待毙?” “谁说要坐以待毙了!”王渭双眼一冷。 “哼,这个朝堂只所以能叫朝廷,我王渭起码有一半功劳!皇帝想要我王家死,那里有那么容易!” 他站了起来,双眼死死看着王明,警告道。 “竖子,不要乱来,给我管好你的金吾卫!再露马脚,咱们就只能踩钢丝举事了,明日早朝老夫自有办法对付此事,明白吗?” 王明咬牙,低头道:“好吧,父亲。” “去,传口信到太原王家,还有陇右道,河东道,淮南道沿途各州府贵族,说明情况,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做!” “是!”王明立刻退下。 “想动我王家,哼,先问问天 下大半支持你大夏江山的贵族同不同意!”王渭冷哼,眼神阴鸠。 …… 次日,太极殿。 诡谲至极的朝堂,鲜少有人敢主动开口。 秦云立在大殿之上,眼神犀利,扫视下方群臣,冷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怎么如此沉默寡言啊?” 群臣听闻,面面相觑,眼神有些慌张。 秦云冷笑:“来人啊,将东西呈上来!” 喜公公快步上前,呈上一封密函! “这!是朕的好爱妃,王贵妃连夜想要送出去的密函!”秦云怒极反笑,一拳狠狠锤在龙椅之上! 瞬间! 众臣哗然! 眼神之中,皆是震怖! 就在这时! 一阵车轮声,吱呀作响! 循声望去。 只见一辆平车之上,承载着大量的粮草、辎重、器械! 几乎快堆满了半个朝堂! 放在太极殿的,只不过一小部分而已。 这是偷偷送回帝都的,若是一起送回来,怕是要出现问题。 众臣见状,满目震惊,甚至手指都哆嗦起来。 王渭见状,眼皮直跳,牙齿紧咬,拳头紧攥,额头条条青筋暴起! 秦云眸中闪过一道精芒。 “诸位爱卿,铁证如山!” “陛……陛下圣明啊!”群臣拱手,齐声喝道! 陛下当真雷厉风行啊! 如此短暂的时间,竟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所有人的眼中,充斥着敬畏! “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有幕后黑手想要谋反,昔日宰相林长书不过是小棋子而已。” “ 刺杀,下毒,放火,三件事都乃一个势力所做。” “而王贵妃!”秦云斜眼看了一下王渭,淡淡道:“而王贵妃,牵扯其中!” “甚至,狸猫换太子,欺骗于朕!” “诸位爱卿,惊天阴谋,你们可有想说的?” 众臣面色一凛,默不作声,生怕牵连。 王渭立刻站了出来,砰然一声跪下。 双头扑地,大喊道:“陛下,冤枉!” 秦云讥讽:“有哪个罪犯,会说自己犯了律例呢?” 王渭脸不红心不跳,抬起头脱口而出:“陛下,谋反是谋反,如何能跟王贵妃扯上关系?难道仅凭一张虚无缥缈的密函吗?” “前不久,贵妃刚刚遭遇行刺,玲珑殿多数太监宫女都是逆贼的眼线,那时候便已经证明,贵妃是受害者,跟刺杀等案毫无关系。” “现在这封密函,老臣怀疑,是有人刻意想要诬陷!离间君臣!” 言辞凿凿,面不改色。 秦云真佩服这老家伙的应场能力,可惜是权臣。 “朕的人,亲眼看见信鸽从贵妃手中放飞,字迹也没错,王大人,你难道在怀疑朕?” 王渭拱手:“老臣不敢。” “只是,密函可以造假,贵妃也可能被威胁。老臣昨夜便已经查到,几位宫女威胁贵妃,逼她写下了这样的密函。” “现在人就在外面,不如陛下让她们进来,公堂对话?” 秦云怒了,骂道:“混账,一个贵妃能被宫女威胁?” “你当朕是傻子 在骗吗?” 王渭依旧面色平稳,拱手道:“老臣只是实事求是而已,还望陛下可以明察。” “滚!” 秦云撕破脸皮,就不会在畏手畏脚! 并且,王渭本就在胡搅蛮缠,推出几个替死鬼宫女,就想挡劫?门都没有! 秦云手掌一拍龙椅,冷冷道:“王大人,此事牵扯甚大,朕劝你最好避嫌,否则小心…晚!节!不!保!” 四字杀人,也诛心。 朝中大臣莫不面色一紧,陛下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王渭面色一凝。 然后跪在下方,直接以额头贴地,脱下官帽,高呼道:“陛下,还请明察,老臣为避嫌,甘愿辞去户部尚书一职!” 秦云双眼一横,就准备让人扒了他的朝服。 结果,这时候,一群大臣跟着来了。 “陛下,还请明察!” “陛下,我等以命相保,此事定然是陷害!” 一连三十多位大臣跪下,声浪极大。 秦云怒极反笑,礼部尚书李封,太史令王阳,中军营大将军万山,金吾卫王明,尚书令曹孟…… 这些人联合起来,进行死谏! 朝堂最狠阳谋,莫非众臣死谏。 如果秦云一意孤行,必定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大夏各地官员会极具微词,史书上更会留下难听的名字。 再者,如此多大臣沆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