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海权翌日清晨,郑和来访。
李弘壁亲自出迎,这倒是让郑和有些受宠若惊。
直到走进了大堂,郑和这才恭恭敬敬地向李弘壁射身行礼。
“肃王殿下,多谢了!”
“郑和如今已经卸掉了宫中差事,准备前去龙江船厂与汝南侯汇合。”
李弘壁闻言眉头一皱,急忙上前将他给扶了起来。
“郑公这莫非是看不起我李弘壁??”
“你我相识于微未,那个时候的李弘壁,还只是个国公世子,而郑公却已经是内廷大了,那时的郑公尚且可以与我李弘壁平等相交,难道今日的郑公就做不到了吗?”
听到这话,郑和心中感慨万千,眼眶都有些发红。
“肃王…还是唤我弘壁吧,这样亲切些!李弘壁大笑看阻止了他,然后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郑和也顺势而为,坐下后并口道。
“弘壁,不满你说,我这心里面一直不安。”
“因为我确实不知该如何行事,对水师出海这些事情全都是一不通啊!说实话,郑和现在确实心中不安。
也确实颇有智计和武略,但他毕竟只是个营廷内臣,天部分时间都是在营里面度过,对水师以及出海事宜根本就不了解,更别提作为止使统州上方水师舰队出海远航了!这就好比你让一个体育老师突然前去教学生高数,他不慌才是怪事,这根本就不在一个赛道上面嘛!李弘壁见状笑看安抚道,然后也是正色并口,将他所知的全部出海知识一一道出。
“其实出海这件事情,确实很是麻烦。”
“一名合格的航海家往返于汪洋无际波涛山涌的大海中,对于各地路程远近、方向、海上的风云气候、海流、潮汐涨退、各地方的沙线水道、礁石隐现、停泊处所水的深浅以及海底情况,都要熟悉..…“航海家要知道路程远近和方向,是不消说的了;还得知道风云气候,不仅台风飓气,就是平常的风暴、风向不对,也定以使海船大大为难,此外海流、潮汐也很重要,比如那落察,渔民往往为之色变,即是一例“另外还有海船抛肛,怕碰上铁板沙、沉礁,也要知道停泊处所是泥底、石底还是石剑,怕走或弄断索。
所以一定要知道水道、沙线、沉礁、泥底、石底、水深水浅等等..…“诸如此类,这是一本很复杂又细致的账,掌握不了,就无从在大海中航行!”
听完这些,郑和更是眉头紧锁因为他对这些事情,压根就全然不知,犹如一场白得不能再白的白纸。
李弘壁取出了一本小册子递给郑和,后者恭敬接过认真查看了起来。
而郑和在看的同时,李弘壁也在一边讲解,这一聊就是两个多时辰。
这两个多时辰,大多数时候都是李弘壁在讲自已对海外所知道的一些东西,郑和听得极其认真。
至于组建舰队的事情,反而聊了一会就已经商定了大的方向,剩下的事情交给
郑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熟悉这些船舶海洋知识,以及熟悉各类远航知识,比如在茫大海上面遇到突发疾病应该怎么处理,比如船队出海的淡水食物应该如何保存等等,一系列知识全都被李弘壁写进了这本小册子里面。
李弘壁看得很是欣慰,思绪也有些翻飞。
事实上,大明能够完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性壮举,本身就是一次意外罢了。
基于华夏历代主朝的地缘政治思想,上到带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秉持看那“中土居中、瀛海四环”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不止是大明,历朝历代的华夏子民,一直受传统地理观“中土居中,瀛海四环"的影响,以致于他们本能地认为中土大地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且中国帝主确立的是“中式宗主观”,也就是说儒家搞出来的那一套关人感应”、“君权神授”,更是成了这种观念的思想论依据,帝王,即关子,作为关的儿子,受命于关!!除了领有中土直接统治外,天下的其它地方也全归天子统驭和教化,是为关下共主。
那都是老天爷的儿子了,老天爷还能把好地方给其他人吗:自然不会,所以中土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老关爷给关子的胰之地,除了中土之外的那些地方,全都是蛮荒之地、贫之地、化外之地!!加之儒家“尊王夷”、“怀柔远人”、“尚德抑武”这些思想言论的洗礼之下,导致华夏历代带土那都是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治夷狄"是他们的传统观念,“统而不治”、“抚而不治”是他们的常用手段!说得直白点,我实力比你强,但我不会暴力强权欺负侵略你,而是要用仁德感化你,让你主动认我做老大,让你沫浴在我的教化之下对我称臣纳贡!守着中土这自家三亩地,历代帝王就高兴得合不拢腿了,哪里还有心思东征西讨。
然而这种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华夏子民一直缺乏海权观念,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
原本中国并不是缺之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车,可惜因为这种中土宗主国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搞出的那一系列思想言论,直接就粉碎了海权思想诞生的可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