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说说G省甘州地区下辖的沿山县及沿山县下辖的靠山乡。
沿山县位于甘州地区中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小县,全县人口约三十余万。
沿山县靠山乡,位于县域最南面,紧靠着祁连山。这里,气温低,耕地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系该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靠山乡政府就坐落在祁连山下的半山坡上。
靠山乡虽说是个乡,但乡政府所在地却非常简陋,就一条街道,两边分布着乡政府、经管站、农技站、学校、卫生所、粮管所、派出所、供销社等单位。
平时的时候,除了单位上上班的人和学校里上学的学生外,就再没有多少闲人了,街上显得稀稀拉拉、冷冷清清的。
靠山乡政府往南三里多的刘家寨村,是靠山乡最南面的一个村,沿着祁连山根,散布着几个小村庄,分别是刘家寨村下属的几个社。每个社也就是四五十户人家,住的大都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子,看上去破烂不堪。
刘家寨村一社又是几个社中最靠南面的一个庄子,自然条件条件较其他几个庄子,更差一些。
刘家寨村,主要有刘、王两姓。
最早的时候,刘家寨村只有刘姓人家,所以才叫做刘家寨。
刘家寨村的王姓人家,是后来才迁徒来的。
那还是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发大水,淹没了村庄田地,水灾严重,地里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遂有十多名河南人,在族长王玉民率领下,几经辗转,来到了沿山县靠山乡刘家寨村这个地方。
当时,这些河南人,长途跋涉,饥寒交迫,人人疲惫不堪,面有菜色,在来到刘家寨这个地方后,见刘家寨依山傍水,地方也大,人口又少,应该是个能够安身的地方,便停了下来,就地搭建窝棚,准备安家居住。
刘家寨村的刘姓人,见十多名外地人,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也没有个啥说法,就地搭建了窝棚,似乎有常住之意,心里甚是疑惑,遂由族长出面,找到了这群河南人的头,族长万玉民,询问是什么情况。
刘姓族长找来了,问你们是哪里人?从什么地方来?发生了什么情况?咋吱也不吱一声,就在我们庄子上搭建窝棚呢?
王玉民见问,噗通一下,跪伏于地,声泪俱下地说道:主家爷爷,俺们是从内地中原来的。前不久,俺们家里发了大水,地里颗粒无收,生活无以为继,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贵地,打算暂时住上几年,待度过饥荒年景,再返中原故乡去。
王玉民一边哭诉着,一边又是叩首,又是求情,恳请刘姓人家宽怀开恩,能够收留接纳他们,以便能使他们有个地方生存下来,将来他们定将报答主家爷爷们的大恩大德等等。
王玉民哭诉着,其他一些河南人也跟着跪伏在地,流泪磕头。
刘姓族长听到这个情况,又见那十多名河南人可怜兮兮的,心里暗想,人家家乡遭灾了,万不得已才流落到我们地方上来的,要是硬撵上他们走,他们也的确无处立脚。刘姓族长遂心生怜悯,不好再说什么了。
刘姓族长是个好心人,有心让那些河南人留下来,但又不好一人做主,遂召集庄子上各家主事的男人,来到刘氏祠堂,共同商议此事,决定允不允许这些河南人留下来。
祠堂里,刘姓人家的男人们,商量来,商量去,觉得这些河南人也不容易,千里迢迢,大老远地来了,再往哪里撵呢?再说了,刘家寨地方大,人口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也不好,既然这些河南人不嫌弃,要在这里生活,就由着他们算了,多少还给庄子增加些人气。
于是,刘家寨的刘姓人家,收留了流落到此的王姓人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刘家寨有了王姓人家。
后来,王姓人家也没有离开刘家寨,而是和刘姓人家通婚,结果就都是亲戚了。如此一来,亲戚道里的,咋再好撵人家走呢?!
再后来,经过将近一百余年的繁衍,王姓一族也渐渐兴旺了起来,成了刘家寨村第二大姓的人家。
在刘家寨刘姓人家收留了王姓人家数十年后,王姓人家中,有个名叫王占龙的,渐渐发达了起来。
王占龙的家,就住在靠山乡刘家寨一社。
刚解放的时候,王占龙二十岁,因人活泛,机灵,肚子里有些文化,能说会道,能写会算,有眼色,会来事,就公家看上了,就被抽到乡上去帮忙。帮来帮去,王占龙把自己给帮成了乡上的工作人员,被分配在靠山乡供销社工作。在供销社工作期间,王占龙先是干营业员,后来是会计,再后来就升为靠山乡供销社的主任了。
时间到了一九九0年,在沿山县靠山乡供销社当主任的王占龙60岁了,按规定,要退休了。
王占龙的婆姨名叫张菊花,没有工作,是个农村妇女,在沿山县靠山乡刘家寨村一社种地。
王占龙和张菊花老两口共生育了三个子女,老大是丫头,名叫王婷,当年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老二、老三都